日韩精品在线视频_国产在线播放永久免费_国产免费人成精品_亚洲va一区动漫

    <style id="nmmc3"></style>
    <menu id="nmmc3"><button id="nmmc3"></button></menu>

    <address id="nmmc3"><mark id="nmmc3"><strike id="nmmc3"></strike></mark></address>
    <bdo id="nmmc3"><delect id="nmmc3"></delect></bdo>

    <pre id="nmmc3"><del id="nmmc3"><rt id="nmmc3"></rt></del></pre>
      <span id="nmmc3"></span>

      <label id="nmmc3"></label>

        <pre id="nmmc3"></pre>

        【深度報道】尋禹·探源全媒體系列報道第15期 北川篇

        2023-08-15 09:08:16  來源: 許昌日報  作者: 鄧雷 劉俊民 楊紅衛(wèi) 呂超峰

        我要分享:

        摘要:

        尋禹·探源全媒體系列報道第15期 北川篇

        北川:大禹故里的重生

        本報記者 鄧雷 劉俊民 楊紅衛(wèi)/文 呂超峰/圖


        作為傳說時代與信史時代交匯期的關鍵人物,大禹留下了許多歷史謎題。

        在傳說敘事中,大禹生于西羌,居于陽城、陽翟,死于會稽。他治水十三年,腳步遍及長江、黃河流域。他一統(tǒng)天下,治域東抵大海,西及大漠,南北都到了極遠之地,使華夏的聲威教化,流布四海九州。

        遍布天下的處處禹跡,昭示著大禹在中華文明史上的深遠影響。

        今天,讓我們聚焦大禹故里——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走進“5·12”汶川地震后整體搬遷的新縣城,體味這里獨特悠久的禹羌文化,感受磅礴強勁的時代偉力。

        北川所在位置


        祭禹大典

        7月23日(農歷六月初六),時值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大禹誕生4150周年,第五屆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開幕式暨2023(癸卯)年大禹誕辰祭祀典禮在北川羌族自治縣隆重舉行。

        禹王廣場上,彩旗飛舞,鼓樂喧天。廣場一端,是高高矗立的大禹塑像。他頭戴斗笠,身穿蓑衣,右手執(zhí)耒耜,左手指向前方,仿佛依然率領著民眾,與洪水惡浪抗爭。

        9時50分,擊鼓撞鐘,鳴銃九響,祭祀典禮正式開始。

        34聲鼓響、9聲鐘鳴,表達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qū)以及海內外中華兒女對大禹的無限崇敬。

        9聲火銃,表達華夏子孫對大禹崇高品格、偉大精神的至高敬仰。

        海峽兩岸嘉賓敬獻花籃、羌紅,恭讀祭文,頌歌祭舞,現(xiàn)場全體肅立,按照傳統(tǒng)祭祀禮儀面向大禹塑像行禮祭拜。

        “岷山巍巍,蜀水綿綿。禹里羌山,錦繡北川。先祖大禹,奔赴中原。受命治水,居外十年。勞身焦思,以為民先。導洪入海,九州清晏……”

        莊嚴肅穆的禮儀,熱烈奔放的祭舞,把人們的思緒引回到4000年前的洪水面前。

        “尋根大禹故里,傳承中華文明”。這次交流活動旨在以大禹文化為紐帶,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進海峽兩岸同胞情誼,密切海峽兩岸交流合作,深化海峽兩岸融合發(fā)展。

        “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已舉行了五屆,為密切海峽兩岸關系和人員往來打開了新窗口。”臺灣作家黎建南在致辭中表示,海峽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作為華夏兒女、同胞兄弟姐妹,要一起守望相助、互敬互愛,攜手合作、共同前行,共享發(fā)展機遇,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

        北川羌族自治縣委書記李昊天說:“大禹文化延續(xù)4000余年長盛不衰,在于其中蘊含的披荊斬棘的開拓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惠澤天下的民本精神,是華夏兒女的家風家訓典范,是呵護海峽兩岸血濃于水親情的文脈護盾,是凝聚全球華夏兒女同根共祖的心脈靈魂?!?/p>

        第五屆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開幕式暨2023(癸卯)年大禹誕辰祭祀典禮


        神禹鄉(xiāng)邦

        北川,古屬西羌?!吨駮o年》說:“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紐?!薄妒酚洝吩疲骸坝砩髑??!睋P雄則在《蜀王本紀》中明確指出具體地點:“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生于石紐,其地名刳兒坪。”

        于右任先生詩云:“禹王明德古今懸,那計汶川與北川?”由于文獻記載的分歧和行政區(qū)劃的變更,今天在四川省汶川縣、茂縣、理縣、北川縣,皆有石紐、刳兒坪等豐富的禹跡和傳說,也都有“石紐”或“石紐山”的題刻,對大禹的崇信、祭祀之風十分濃厚。四縣各倡其說,皆自視為“神禹鄉(xiāng)邦”“大禹故里”。四川之外,大禹出生地尚有河南說、山東說、山西說、青海說等。

        “田野考古已證明,長久以來被認為與中原不通的蜀地,實際同中原歷史文化息息相關?!睔v史學者李學勤認為,禹生石紐的傳說有著相當深遠的歷史背景,極富于啟示性,或是以前蜀人的傳說,或是羌人帶來的傳說,也有可能是夏人自己的傳說——作為顓頊后裔的夏人本在四川境內。禹生在石紐,隨后北上都于中原,而有關傳說仍保存于原地,為蜀人及后來的羌人所流傳。

        西南科技大學教授、四川省大禹研究會名譽會長李德書對史籍中的禹生石紐資料進行匯總梳理后,力主禹生石紐的地點在北川。

        他說,北川縣始設于北周時期,唐貞觀八年取“石紐”之“石”與“甘泉”之“泉”,更名為石泉縣,此后的史志都指石泉縣為禹生之地。

        民國時期,因與陜西省石泉縣同名,石泉縣復改為北川縣。

        在北川縣禹里鎮(zhèn),石紐山巍然屹立,山上有兩塊巨石,其尖紐結為一,上有陽刻隸書“石紐”二字,相傳為揚雄所書。

        這里的禹穴溝大峽谷,相傳為大禹出生地,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不少墨跡,有“禹穴”刻字三處。據(jù)考證,其中兩處為唐代顏真卿與李白所書;另一處蟲篆體刻字,則是先秦遺跡。

        刳兒坪有一塊巨石,其狀如盆,傳為禹母剖腹生子處。附近有洗兒池,池中白石上有斑斑紅色,據(jù)說是禹母洗兒時的血跡染成。

        自古以來,北川民眾視石紐山為神圣之地。

        《華陽國志》記載,石紐山一帶的土人“共營其地,方圓百里不敢居牧,至今不敢放六畜”。南北朝學者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記述,犯了罪的人逃匿到山中,就不會被追捕;能夠躲藏三年不被抓住,就會得到原諒,說是受到大禹神靈的保佑。

        北川縣民俗文化學者趙興武說:“大禹是傳說中的圣王,也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歷史真相有賴歷史考古工作者進一步研究。我們文化工作者要做的,是盡量搜尋境內豐富的大禹文化遺產,為弘揚大禹精神、傳續(xù)民族文化盡一份力量?!?/p>

        北川人敬奉大禹、祭祀大禹的習俗由來已久。據(jù)《新唐書》記載,石紐山下建有禹廟,每年農歷六月初六,人們都要到禹廟拜祭。

        明清時期,當?shù)刂髡墓賳T,上任后第一件大事,就是登山向大禹致祭。

        至今,每逢大禹生日,禹里百姓紛紛身著民族盛裝,以各色儀仗隊為先導,抬著活豬、活羊、活雞、五谷、水果等祭品,從大禹廣場出發(fā),穿過禹里鎮(zhèn)大街小巷,浩浩蕩蕩登臨石紐,致祭祈福。

        如今,北川的“大禹祭祀”習俗,已是國家和四川省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007年7月,北川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命名為全國首個“中國大禹文化之鄉(xiāng)”。2014年6月,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將北川確立為“大禹祭祀地”。

        李德書


        再造北川

        到過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的人們,總會為這樣一幕深深震撼:被垮塌山體吞噬的北川中學,只剩下操場上的旗桿屹立不倒,五星紅旗依然在滿目瘡痍的廢墟上迎風招展。

        與我們同行的北川縣文旅局工作人員王婷,是這場特大地震的親歷者,當時是北川中學初中二年級學生。

        “地震發(fā)生時,我正在上政治課,慌亂中從后窗逃了出來,受了點兒輕傷。但是老師和許多同學都被壓在里面,有20多人遇難……”講到這里,她難掩悲痛,轉過身,伏在欄桿上輕聲抽泣。

        略為平靜之后,她說:“沒想到過去這么多年,我還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p>

        獲救后的王婷被轉移到綿陽市區(qū),在板房教室中讀完了初中和高中,又進入大學校園。

        15年過去了,如今的王婷有了穩(wěn)定的工作,也建立家庭,有了可愛的孩子。

        她的丈夫,是板房教室中共讀的同學。一家人在異地重建后的北川新縣城,過著平靜祥和的生活。

        王婷的個人經(jīng)歷,正是震后北川人重建家園歷程的縮影。

        “新時代的鄉(xiāng)村振興,要把特色農產品和鄉(xiāng)村旅游搞好,你們是一個很好的樣子?!?023年春節(jié)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與北川石椅羌寨(又名石椅村)村民視頻連線,給予深切的祝福與期望。

        石椅村距北川老縣城約3公里。地震后,村民們齊心協(xié)力重建家園,如今石椅村已成為全國文明村。這里山清水秀、云霧繚繞,被譽為“云朵上的山寨”,枇杷、苔子茶等特色產業(yè)發(fā)展很好,文化活動蓬勃開展,鄉(xiāng)村旅游很旺,各族群眾和諧相處,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北川縣受災最為嚴重,縣城更是遭到毀滅性破壞。隨著黨中央“再造一個新北川”的號召,有12位院士、50多家規(guī)劃設計單位、138個施工單位、5萬建設人員涌入北川,參與異地重建。動員范圍之廣、投入力量之大,世所罕見。

        綠樹成蔭,鮮花簇擁。行走在北川新縣城,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神奇瑰麗的羌族風情,是優(yōu)雅時尚的商業(yè)街道。

        從抗震紀念園一路前行,越過人流如織的巴拿恰商業(yè)街,就到了禹王廣場。人流如織的門店前,卡通版的大禹與涂山氏青春可愛,與遠處神情凝重的大禹塑像遙相呼應。

        身處繁華的北川街市,回想禹王開山導河的雄偉業(yè)績,不禁使人有所感懷:大禹篳路藍縷、艱辛萬狀地奮斗,不正是為了讓人民回歸正常生活、盡享人間煙火的樂趣嗎?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不正是大禹精神的延續(xù)嗎?

        北川新生廣場


        尋禹·探源報道顧問團成員

        (排名不分先后)

        劉海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趙春青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新砦工作隊隊長

        趙海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隊長

        方燕明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瓦店和王城崗工作隊原隊長

        王吉懷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蚌埠禹會村遺址工作隊原隊長

        何俊杰  浙江省紹興市文史館副館長

        教之忠  禹州市著名文化學者

        劉俊杰  具茨山上古文明發(fā)現(xiàn)者


        編輯:劉靖雯    校對:龔政明
               責編:楊偉峰    終審:劉力華

        附件:

        許昌日報社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允許 請勿轉載

        地址:許昌市龍興路報業(yè)大廈 郵編:461000 豫ICP備:05010577號 經(jīng)營許可證編號:豫B2-20180241 業(yè)務電話:0374-4399669 值班電話:0374-4399669 郵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