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在线视频_国产在线播放永久免费_国产免费人成精品_亚洲va一区动漫

    <style id="nmmc3"></style>
    <menu id="nmmc3"><button id="nmmc3"></button></menu>

    <address id="nmmc3"><mark id="nmmc3"><strike id="nmmc3"></strike></mark></address>
    <bdo id="nmmc3"><delect id="nmmc3"></delect></bdo>

    <pre id="nmmc3"><del id="nmmc3"><rt id="nmmc3"></rt></del></pre>
      <span id="nmmc3"></span>

      <label id="nmmc3"></label>

        <pre id="nmmc3"></pre>

        【夏文化新探索19】夏代的音樂和舞蹈

        2023-08-28 08:39:45  來源: 許昌日報  作者: 趙春青

        我要分享:

        摘要: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玉璧戚

        《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中記載:禹立,于是命皋陶作《夏龠》九成,以昭其功。在《竹書紀年》中記載了夏啟十年巡狩時曾舞《九韶》于天穆之野的場景,命令樂工演奏《九歌》,現(xiàn)場有“萬舞翼翼,章聞于天”?!冻o·離騷》說:“啟九辨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薄短靻枴芬舱f:“啟棘賓商(帝),九辨九歌?!薄?/p>

        從上述古籍文獻可以看到,夏代一直都有音樂與舞蹈的記載,考古學發(fā)現(xiàn)也基本上與古籍記載相符。從陶寺、王城崗、瓦店、新砦文化直到二里頭文化的整個考古學文化遺存中,已出土不少夏代的音樂遺物,以質料劃分,有骨器、陶器、石器和漆器等;音樂器類有磬、鈴、口簧等。

        陶寺遺址曾出土一套音樂器具,有陶寺晚期的骨質口簧(原報告稱為“發(fā)卡”),又有與之相配套的銅鈴。在新砦遺址出土有石磬殘塊和保存完整的陶鈴等樂器。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夏代晚期樂器最為豐富。其中,重要的有陶鼓、陶塤、銅鈴等。下面分別介紹之。

        石磐,雖然經過磨制,但是所打制的凹面并未磨平,鼓與股分明,股部短闊,而鼓部狹長,懸起時鼓部下垂,底邊略有弧曲。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漆鼓,束腰長筒狀,通長54厘米,朱紅漆;陶塤,橄欖形,中空,一端和一側有孔,吹之有聲。

        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編號為81YLVM4:8的銅鈴,素面,通高8.5厘米,周壁厚0.5厘米,頂部中間有兩個方穿孔,夾一窄梁,一側出扉,出土時已破碎,上面附著麻布,放置墓主人胸腰之間,與獸面銅牌距離很近;編號為M57:3的銅鈴,正視呈梯形,頂與口部呈橢圓形,兩側面有梯形,凸棱為邊框,單扉,頂之中央有一長方形鏤孔,橋形小紐,橫跨其上,通體綠銹。

        在二里頭遺址出土時至少包裹有兩種紡織品。在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上,其腰部置有銅鈴一件,鈴內有玉質鈴舌,銅鈴表面黏附一層紅漆皮和紡織品印痕。

        此外,在駐馬店楊莊遺址曾出土一件陶鼓形扁壺,圓口細頸,扁腹,圈足,腹面周圍飾三周聯(lián)珠紋,象征鼓釘,中央飾斜方格紋,象征蒙鼓的皮革(鱷魚皮),陶壺通高約19.3厘米。

        夏代聲樂振振,余音繞梁,使人們似乎聽到了夏代迷人的音樂,看到了如夢如幻的夏代舞蹈。

        編輯:劉靖雯    校對:龔政明

        責編: 楊偉峰   終審:李春霞

        附件:

        許昌日報社 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轉載

        地址:許昌市龍興路報業(yè)大廈 郵編:461000 豫ICP備:05010577號 經營許可證編號:豫B2-20180241 業(yè)務電話:0374-4399669 值班電話:0374-4399669 郵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