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在线视频_国产在线播放永久免费_国产免费人成精品_亚洲va一区动漫

    <style id="nmmc3"></style>
    <menu id="nmmc3"><button id="nmmc3"></button></menu>

    <address id="nmmc3"><mark id="nmmc3"><strike id="nmmc3"></strike></mark></address>
    <bdo id="nmmc3"><delect id="nmmc3"></delect></bdo>

    <pre id="nmmc3"><del id="nmmc3"><rt id="nmmc3"></rt></del></pre>
      <span id="nmmc3"></span>

      <label id="nmmc3"></label>

        <pre id="nmmc3"></pre>

        市級非遺項目“仙鶴送印”在傳承中煥發(fā)生機

        2025-03-25 10:20:09  來源: 許昌日報  作者: 黃增瑞 通訊員 李偉鴿

        我要分享:

        摘要:


        核心提示

        近日,在襄城縣首山風箏文化節(jié)上,市級非遺項目“仙鶴送印”為活動現場增添了獨特魅力。表演者裝扮成仙鶴的模樣,動作輕盈優(yōu)美,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場傳統(tǒng)視覺文化盛宴。

        據說,襄城縣山頭店鎮(zhèn)石灣村的非遺項目“仙鶴送印”與唐僧西天取經有關?這項非遺表演都有哪些特點?本期《人文許昌》記者走進石灣村,對這項非遺項目的傳承進行了采訪。

        “仙鶴送印”與唐僧取經有關

        “襄城縣山頭店鎮(zhèn)石灣村緊靠風景秀麗的北汝河。”今年63歲的市級非遺項目傳承人石春艷說,北汝河由于常年沖淤,形成了大片沙灘濕地,多種水生植物豐盛。候鳥遷徙之季,此地便出現仙鶴群棲、萬鳥齊鳴的壯觀景象。

        “‘仙鶴送印’故事源于明末清初,為使這種吉祥的征兆流傳后世、福及子孫,村民代表經商討、設計,在原有民間踩高蹺的基礎上,將《西游記》《唐王送印》等民間故事糅合,逐漸傳承下來?!笔浩G說,“仙鶴送印”說的是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引出送印、鶴蚌之爭,從而描述取經的艱辛,經世代傳承,距今已有近400年歷史。

        “仙鶴送印”的舞蹈內容表現的是唐僧西天取經途中到某國邊界關卡,因牒文缺少確認身份的印璽,難以過關。唐僧向西天祈禱,如來佛祖知道后,派“壽星”“鶴童”“仙鶴”到東土大唐取印、送印。送印過程中,“仙鶴”與“蛤蚌精”嬉戲、相爭相斗。

        “仙鶴送印”由“仙鶴”“南極仙翁”“仙童”“蛤蚌精”四個主要角色組成,“仙鶴”身長6米,抬起頭距地約3米?!跋生Q”背上的御印呈正方形,用黃綾包裝,表演者將頭藏于其中,可窺視前方,下身穿白色褲子,腳蹬粉紅色鞋?!澳蠘O仙翁”頭戴面具,身著黃色道袍,腰系絲絳?!跋赏鄙碇鴾\藍色緊身服,背著乾坤圈,手執(zhí)紅色木棒或繡球。“蛤蚌精”背著竹篾扎的大貝殼,外用藍綠相間的條狀紋裝飾,表演者身穿紅色衣服,梳發(fā)髻,雙手持竹篾扎的貝殼自由開合。

        舞蹈動作多以走、轉、跳、臥、翻等技巧為主,體現出艱辛、虔誠的特征。舞蹈風格既沉穩(wěn)、莊重、豪邁、虔誠,又灑脫、活潑、風趣、幽默。

        除“蛤蚌精”走小碎步外,其余三人皆采用慢四步的舞蹈步伐,從而表現“仙鶴”在沙灘上艱苦跋涉的堅定信念和行進狀態(tài)。

        該舞蹈以民間大銅器作為伴奏樂器,一般情況下樂隊不少于50人。打擊樂有12面馬鑼、12面大鐃、3面大排鼓,排鼓兩面各有12大镲、4小镲,4面小鑼緊緊尾隨。演奏開始時,4支長兩米的長號朝天鳴奏,4支火銃輪番炸響,大排鼓輪奏引領,其他銅器按照曲牌要求依次奏響,場景十分壯觀。演奏的鑼鼓曲有《大起板》《鳳凰三點頭》《雙開門》《鑼鼓套》等十幾種。

        16歲拜師學藝 最終成為傳承人

        “現在來看,市級非遺項目‘仙鶴送印’的表演形式有點像西方木偶劇?!笔浩G說,作為土生土長的石灣人,他從小就喜歡村里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仙鶴送印”。他在心里種下了一個美好愿望,那就是等長大了,也要變成那只翩翩起舞的仙鶴。

        “小時候,村里的老支書非常重視這項傳統(tǒng)民間舞蹈。當時,村里聘請縣豫劇團的演員來教大家舞蹈動作,步伐與鼓點的配合等等?!笔浩G說,為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村里為參加演出的人記工分。

        “仙鶴送印”的演出分為5個故事段落,一個故事時長就達40分鐘,為了演出時避免大家“偷工減料”,村支書在演出現場的桌子上放置鐘表,要求每個故事都要表演完整。

        16歲那年,出于對這項傳統(tǒng)民間舞蹈的喜歡與熱愛,石春艷的愿望終于實現了,村里表演“仙鶴送印”的老藝人要收徒弟,聰明好學、身體靈巧的石春艷主動拜師,用心學習“仙鶴”這個角色。從此,他虛心學習,經過老藝人的悉心教導和他的刻苦努力,不久就掌握了這項民間傳統(tǒng)舞蹈的精髓。

        后來,由他扮演“仙鶴”這一角色深得大家好評。如今,他有幸成為“仙鶴送印”的傳人,也走上了這項傳統(tǒng)民間舞蹈的傳承之路。

        “仙鶴送印”表演獨一無二

        市級非遺項目“仙鶴送印”也是民間社火活動之一,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其形成和嬗變,是藝術來源于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襄城人民勤勞智慧的具體映像之一。因此“仙鶴送印”的流傳,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改革開放后,這項獨具特色的社火表演斷代了幾十年,幾乎瀕臨失傳。為把它傳承下去,我們對道具選材進行改進,表演形式力爭完整有趣?!笔浩G說,在表演和傳承“仙鶴送印”民間傳統(tǒng)舞蹈的歷程中,他不斷收集整理相關歷史文獻資料,從中挖掘更多文化素材,拜訪村里眾多老人,從他們口中發(fā)掘更多歷史知識,深入研究和總結這項民間舞蹈的歷史文化,根據自己獨特見解,更加完善的保留、傳承“仙鶴送印”的文化內涵和文藝形式,在保留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新老結合,讓這一古老文化在新時代的歷史背景下,更加生動形象,鮮活而富有生命力。

        數十年來,“仙鶴送印”多次到襄城縣、許昌市、平頂山等地進行表演,或受邀參加比賽,深受上級文化部門的肯定和群眾好評,先后獲得多個獎項和榮譽。2008年,“仙鶴送印”被列入許昌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載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一書。

        “為了保護和傳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我用心挖掘人才、精心培養(yǎng),耐心傳授技藝。如今,我在村里培養(yǎng)了兩個年輕人做徒弟,讓這一民間傳統(tǒng)舞蹈薪火相傳,不斷發(fā)揚光大?!笔浩G說。

        就此,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李啟東說,“仙鶴送印”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我省乃至全國為數不多的民間舞蹈表演。接下來,市、縣兩級文化部門將不斷搭建平臺,為其申報省級非遺項目,通過各方努力,促使該項舞蹈形式活起來、傳下去,讓傳統(tǒng)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fā)新的生機。





        編輯:李炎 張鵬  校對:樊迎喜 趙欣

        責編:王嬋          終審:黃雙燕

        附件:

        推薦閱讀

        數字報

        許昌日報客戶端(Android版)

        請使用手機瀏覽器掃描

        許昌日報客戶端(iPhone版)

        請使用手機瀏覽器掃描

        許昌日報社 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轉載

        地址:許昌市龍興路報業(yè)大廈 郵編:461000 豫ICP備:05010577號 經營許可證編號:豫B2-20180241 業(yè)務電話:0374-4399669 值班電話:0374-4399669 郵箱:cn.21xc@foxmail.com